。据我了解,他买走这些东西,少部分是散销到下面的乡镇,当然最多的是把那些特产卖到口里去。”
“这个蒋老板不错呀,竟然还能搞到去口里的车皮。”魏主任顺口说了一句。
他已经明白这个蒋春林主要凭什么去挣钱了。这年头北疆的干果在口里是非常紧俏的。想一想,有些阿达西们扛一袋葡萄干,南下羊城一趟回来就能赚不少,蒋春林从供销社这里拿的葡萄干可是以吨来论的,卖到口里去有多挣钱了。
别说现在,就是10年后,20年后,30年后,北疆的特产,应季的水果运到口里去照样卖高价。
90年代中期的时候,乌城火车站广场门口,特大号的哈密瓜一块钱一个。坐一趟火车两天三夜到长安,下火车切成牙,一牙就卖一块钱。这样的特大哈密瓜能切二三十牙——多少倍的利润?
坐一趟火车,背两个哈密瓜,火车票钱就回来了。
40年后,北疆原来卖5块钱一公斤的吊死干杏,改个名字变成小红杏,挑其中个头大的空运到沿海城市一公斤卖48、68。到后来本地人都快吃不上新鲜的上好的吊死干杏了,口里来的老板直接把杏园子给承包掉了。
所以别看北庭这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特产运到口里去是很赚钱的。
蒋春林发家主要应该依靠这个吧。魏主任虽然不搞这个,但是在供销系统干的时间长了,对这方面还是很了解的。
如果放在平时魏主任不会去管这个事,但这个蒋春林不开眼,惹到了李龙,那魏主任必然是会干涉一下子的。谁让你惹到了不该惹的人呢?
他想了想,对赵天星说:
“以后像这些疆内特产,还是先不要卖给外人了。葡萄干大枣这样的东西,咱们本地也挺缺的。从现在开始这些物资直接按系统下拨。
国营商店门市部,包括乡镇的那些小商店都缺这些物资,咱们不能先紧着外人。我们从东疆那边把这些东西采购过来,是要先保证咱们北庭市的副食供应,而不是为了赚差价。
老赵啊,咱们是国营系统的供销社,和那些私人企业不一样。咱们不能光想着先赚钱,而是要考虑到老百姓的需求。国营单位为人民服务是第1位的,不然的话咱们跟那些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有什么区别?”
大帽子压下来,赵天星的脸上立刻就流汗了。是啊,有那么一段时间,供销系统里也慢慢有了各种各样的留言和趋势,大家都比着挣钱。但实际供销系统的作用是什么?老员工是很清楚的。
供销两个字,本身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