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师傅伸出手准备拉李学武起来。
李学武笑着伸出手由着丁师傅把自己拽起来。
“哈哈哈哈,这还真跟我们玩的不一样”
丁师傅摔李学武那一下都没用腿,就是用了李学武的力气和巧劲儿。
“没什么玄乎的,就是熟能生巧”
丁师傅笑着说道:“辛亥革命以后,北平天桥玩儿这个的最多了,但都是为了口饭吃”。
“天桥耍把式卖艺的我知道,这能摔跤的,在哪儿不吃饭啊?”
丁师傅再次跟李学武搭上了手,道:“您真当我们这些武人都是出门儿就捡钱啊?”
问着话的功夫就又把李学武甩了一个个子。
“嘿,你这身体还真是牛掰啊”
丁师傅见李学武被甩出去还能站住,不由得感叹了一句。
李学武抻了抻手道:“在部队也练来着,教官有练八极拳和形意拳的”。
这话丁师傅信,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理。
在二十几年前,有武艺的热血汉子也是不老少,为了国家也是敢抛头颅洒热血的。
不说别人,就是那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人身上也是带着功夫的。
师从清末民初七大武林高手之一的韩慕侠,而韩慕侠共拜了形意大师车毅斋、宋约斋、剑仙李景林、八卦南派嫡系应文天以及张占魁、李存义等九位老师。
从这儿就能看出民国前后有多少文武俱佳的青年为国奉献了。
“你练的两个都是强身的功夫,本身底子也硬,所以练摔跤还真是把好手,哈哈”
丁师傅夸了李学武一句,随后解释道:“摔跤的都是什么出身?早先跤手名为“扑户”,并且根据“扑户”的技艺高低分为头、二、三等”。
“每逢遇有重大活动和庆典的时候,“善扑营”的扑户们都要出来表演技艺”
“特别是皇帝筵宴蒙古王公的时候,更要同蒙古来的跤手进行较量,大获全胜者往往会被皇帝授予“巴图鲁“”的称号”
“到了民国,“善扑营”伴随着清朝的覆灭而消亡了,而这些完全依靠吃“铁杆儿庄稼”的扑户们也都没了饭”
“为了摆脱生活上的困境,不得不开始了撂地卖艺的生涯……”
像是感慨似的,丁师傅补充道:“宛八爷就是其中之一”
“他可是过去“善扑营”的三等“扑户”
李学武点点头道:“我倒是在天桥见过”。
“呵呵呵”
丁师傅有些感慨地说道:“真正开始在天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