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满心都是愤怒,但还是说了一堆废话来安抚皇帝,只要守住城池就能够获得胜利,相当正确的废话,但问题就是守不住。
守不住怎么办?
……
守不住就将失去整个冀州!
燕汉两国在冀州的长期对峙,渐渐地从势均力敌到燕强汉弱,燕国肆意的军事进攻,长期生活在燕国铁骑之下,整整一代人见识了燕国铁骑的战无不胜,这摧毁了冀州人对汉国胜利的信心。
这种信心的崩塌,在平常还看不出什么来,但在燕国决定对汉国发起全面进攻,而且的确势如破竹的席卷河北时,整个河北的民心一下子全崩了。
反抗是徒劳的,这种想法到处都是,所谓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固然有局限性,但深刻的提出了,人心才是决定胜负的根本性因素。
河北只能用望风披靡来形容,燕国铁骑到达哪里,战线就推到哪里,汉军几乎是溃不成军,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燕国对冀州长年累月的效应所致。
但这幅场景,吓坏了奉高中的汉国权贵,洛振业翻来覆去的看战报,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皇帝更是再次发生了,“为之奈何”的叹息。
就连主持梁国伐汉攻势的萧衍也被慕容恪打仗的速度吓了一跳,按照这种速度,河北很快就会彻底沦落到燕国手中,那个时候的燕国,定然会饮马黄河,再和梁国争夺青州和兖州的土地。
萧衍只能一方面加快进攻的速度,一方面让洛显之派遣更多的军队,以支援两线的进攻。
……
以一国敌两国,尤其是燕国和梁国这样的大国,钱粮和军队以及大将,都不如二国,汉国自然只能节节败退。
汉国军队在河北败退,在黄河边死去,在兖州败退,从荥阳冲出的军队,不再是盟友,而是催命的死神,在淮泗败退,汉国彻底失去了这里。
这一幕颇有些昔日邦周时,诸国合纵连横,任一国再强,面对诸国的联合,都要败下阵来。
汉国依靠着人口还能够死撑,但没有反制的手段,这不过是慢性死亡罢了,甚至如果发生了意外,被人如同魏国灭亡一样,直接斩首奉高,那就直接暴毙了。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果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但军事的成功和失败会反过来影响政治的走向。
如果汉国在和燕梁的战争中取得胜利,那现在奉高就不会陷入这种沉寂的境地,连续的军事失败让奉高中的政局处于失控状态。
现在的汉国已经不是刚刚建立的时候,刘备在的时候,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