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预想来看,以后是要一步步将这些深度汉化的人再往中原内部迁徙,赐姓,再把中原大姓迁出去,一步步交流。
但,“前些时日,国师和朕讲了一些话,让朕突然有些不安啊,贞观年间,有朕,有诸卿,所以一切政策,总是能够按照我们的想法走下去。
如果后世子孙做不呢?
如果在一切还没有尘埃落定的时候,他们就把现在这一套体系玩崩溃呢?
国师和朕说,我大唐稳定边境没有错,但务必要记得,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现在大唐周围的契丹、突厥等番部,因为距离大唐太近,都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在进度,几乎每十几年,就能翻一番。
从夏商那种形态,最终走进大唐这种形态,不会超过百年,朕深深担忧啊。”
国师竟然和天子说了有关于这些,理藩令闻言沉吟道:“陛下,国师所言的确是有道理,这些年和番人接触时,几乎已经和汉人无异,但臣以为,现在这种政策是没有问题的,大唐的边境相比较过去所有朝代,都更加安稳,几乎没有和那些番部发生战争。”
李世民伸手制止了理藩令的后续发言,“朕自然知晓,现在的政策几乎是最好的,但朕觉得,如果能够往上,再多加几道保障,那就更万无一失了。
自古以来,论对地方管控之强,就没有胜过分封的。
秦朝最后的希望就是帝扶苏册封诸王侯,如果不是遇到昭圣王、项王、汉高帝这些神人,秦朝未必会亡。
汉朝的诸侯也成功的镇压了地方百多年。
到如今,我大唐已经相继建立了秦国、燕国、齐国这三大王国。
在中原以内,实际上一直都存在着一些王命难以到达的所在,诸卿都知道,比如黔中,比如南诏之地,还有岭南,从秦朝就已经开始纳入中央王朝管控。
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平地上,才建立了郡县,在那数不清的山中,还有不知道多少土民,不遵从王命,甚至时常围攻县衙。
在北方番部中,还时常会有争端,况且如果有一天,大唐君王没有能力控制番部该怎么办?
三大王国,秦国太远,而且现在还没有送回信来,燕国和齐国,以及西域高昌旧地,以及西燕旧地,如果有不轨的想法,该要如何呢?
朕记得在汉朝的时候,有侯国建在王国中,有侯国建立在郡县中,有侯国建立在蛮夷中,这是朕想要效仿的。
辽国公世镇辽州,便是朕的尝试。
朕想要将这种制度推行下去,在皇命难以抵达所在,将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