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也将与大明完全不一样,不会再把皇子封在国内,留在国内的,最多也就能封到郡王,去外面拓地殖民的,才能到亲王这一级别。
但其实,上面的这些并不算大虞和大明最大的区别,大虞和大明最大的区别,是大虞的内司丞(司礼监)并不是像大明那样,完全由皇帝的亲近宦官担任。
因为大明已经用它的命来告诉了莫子布,单纯用宦官的司礼监,还是不可能斗得过文官系统。
所以莫子布准备一面不让勋贵武臣堕落的太快,又开始培植新兴的实业资产阶级进入权力中心。
还将内司丞改称鸾台,鸾台官员来源完全敞开,所有具有举人以上功名者,不用参加科举,只要得到皇帝的征召,就可以成为鸾台的一员。
当然,鸾台的官员,就不能叫什么首领太监、秉笔太监了。
鸾台分为侍从文官司、参谋军官司、内廷转运司三个衙门。
官长分别为侍中、参谋将军、转运督监,鸾台首领为枢机大臣,分设左右大臣,掌握批红大权。
这官制和礼仪基本一样了,军队编制也要立刻趋同。
原本大虞由近卫、镇军、临时征召义从这一套模式,转换为由皇室提供饷银的禁军,驻扎京师的京营和分驻各地的镇军。
禁军以近卫军为番号,特殊会有赐名,比如现在的羽林近卫、龙骧近卫等。
禁军目前保持一万五千人的规模,共分五团,每团三千人,采用欧式的团-连模式。
又恢复明朝的京师十二团营制度,这十二团营由原本的镇军组成,各团的番号取消,采用明朝四武、四勇、四威命名法。
不过团营改称军,冠以兴唐称号。
每军一万人,设一统军总揽,其下分三团和一督标标兵营。
此外地方上则分为镇军和卫所军,这是因为明朝卫所军,实际上是跟户籍制度绑定的,大虞不可能再采用朱洪武那样的户籍制度,是以卫所军在大陆根本就铺不开。
于是莫子布在大陆上沿袭清朝的绿营制度设立镇军,官职、编制与绿营兵相同。
而广南和南洋四省有足够的土地实行卫所屯田制,移民合作社也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军户制度,所以这五省就不设镇军,而是直接设立卫所军。
这一套军改下来,以后大虞的主力就是京城兴唐十二军,近卫军一万五千,地方则是绿营和卫所军夹杂。
这所有的变动,都是根据现实来的,原本兴唐军的编制,大体是从欧式陆军学的。
因为彼时兴唐与欧洲诸国一样,人口不怎么多,海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