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以上,他们各个都发大财了。
“叶君,真是辛苦你了,熊本藩这次最少能动员出五万人下南洋,未来则会有更多。”
熊本藩藩主细川重贤也是笑得乐开了,他也买了不少南洋的地,虽然是从镇东军军官手里转手得来的,但也赚的不少。
更重要的是,作为地头蛇,熊本藩手里控制着大量人口,还可以去劫掠四国岛的农夫,把他们卖到南洋。
如今行情这么好,光是卖人,熊本藩预计都能得到超过五十万银元的收入,不但财政问题马上可以解决,甚至还能盈余很多。这也是镇东军在九州岛得到了强力支持的最大原因,因为有好处。
甚至这些九州岛的武士已经不断开始进言,要求向东进军了。
大阪平原和美浓平原得多少人啊,全部抓了买猪仔,那得卖多少钱!
这种稳赢的发财路子,傻子才不参加。
“板载,板载!”欢呼声也在外面响起,看来南洋船带来的土地上涨消息,也已经扩散到外面的中下级武士阶层了。
萩城明伦馆中,大量来自各藩,主要是九州的中级武士们正在这里大讨论。
倭国与中华的关系,跟大众的想象中,有很大的不同。
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除开目前这块二百年的时间里,倭国与中华,关系并不亲近。
这不但是指情感上,也是指文化上。
可以这么说,倭国在遣唐使潮流结束以后,就基本跟中华没有多少关系了,他们在遣唐使学去的似是而非文化上,确实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虽然这个特色,非常垃圾,但确实是他们自己的东西。
后世倭国那种在除开东亚人能辨认出来,外国人看着跟中华文化没什么区别的日本文化,实际上是此时,也就是甲申后这二百年,重新塑造的。
做一个简单的比喻,那就是倭国的文化在遣唐使结束后发展出来的文化,是一种披着唐代文华特征外衣,但内里却是非常野蛮、诡异、荒僻、落后的孤岛文化。
哪怕他们跟大明在朝鲜打了一仗,也有很多浪人出海与中国人组成洗劫大明东南的海盗,但文化交流依然少得可怜。
倭人在这段时间,从一个接受了华夏文化,看着有点文明的国家,迅速退化的非常落后。
而到了甲申以后,大量明末知识分子不肯臣服满清,纷纷顺着福建海商们打通的道路,东渡去了日本。
在他们去了之后,才又为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文化。
中华文化的代表儒学,也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传到了日本,在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