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到新时代的来临。”
被莫子布点名,名叫徐浩修的,是一个朝鲜文士。
历史上他在乾隆四十一和五十五,即1776、1790两年作为朝鲜使臣,到北京朝见,写过研究乾隆后期史实非常重要的燕行记。
当然,此人最重要的特征,乃是他是朝鲜最狂热的明粉。
这家伙历史上1776年出使郑信请封大典的时候,认为郑信是汉人,所建之国也是华国,但使臣全是暹罗打扮,于礼不合,于是出言讥讽。
1790年他来朝贡,发现安南使者已经换上了满清的朝服,勃然大怒,在鸿胪寺门口堵住安南人一顿猛喷,相当生猛。
而莫子布分割半岛南北,将李朝完全废黜的做法,又让徐浩修相当受伤,因为他精明的同时,也是赞同明朝在半岛的宗藩制度的。
加上徐浩修这性格,因此在莫子布完全对半岛的分割统治之后,徐浩修就有些言辞激烈的上书,认为莫子布对李朝的处置不合礼法。
徐浩修吓了一个大跳,他确实性情耿介,但不是不怕死的愣头青啊!
这是什么时候,怎么可以讨论这个问题,搞不好就要被砍脑袋的啊!
可是被皇帝点名,徐浩修也不敢不出来,他在一群歌颂送的的文人中噗通一声跪下,随后膝行几步上前回禀道:
“臣在汉城时,并未拜读陛下鸿作,不知道新时代已经来到,是以言语多有不恭,还请陛下恕罪。”
徐浩修先是认错,等到莫子布以为这家伙并不是个硬骨头的时候,他突然又话锋一转。
“但即便以第二次战国时代尊王攘夷来说,朝鲜也无大罪。
且大王之祖仁王,乃是大明忠臣,有带九义士回朝,血食大明诸帝忠义之举。
陛下驱逐鞑虏,重拾河山,也曾向大明太祖皇帝禀告,且出身大明忠臣的明香人,与我大王同属忠义之后。
臣不反对陛下将朝鲜江山纳入国家,但实不能如此对待李朝之王,使忠义之后不得善果,有伤陛下仁德。”
这徐浩修口中提到的仁王,就是被称为风林大君的朝鲜李朝孝宗李淏,此人是个超级明粉,比徐浩修这种还要强烈。
所谓九义士,是他在黄台吉时期被迫到满清做质子,后来归朝之时,搭救了九个落入满清之手,被迫在满清做奴隶的汉人。
归国做大王之后,风林大君李淏将这九人带在身边,日夜与他们商议恢复明朝,朝鲜人称这九人为九义士或者皇朝九义。
后世许多段子证明李朝是大明忠臣,实际上事迹出处,绝大部分都是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