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孙富山做的并不是专员做的那辆车,而在饭店里,邀请他来用餐的专员什么都没说,也就唠了两句家常,聊了聊在这过得是否习惯,有什么想法之类。
有什么想法?
难道?
一碗香喷喷的烩面吃完后,管明棠用手帕擦下嘴唇,而后看着面前的孙富山说道。
“听说,你反对大修水利工程?”
喝了口茶,管明棠道出了自己请孙富山过来的原因,在林县时,管明棠便听说了这个和他的顶头上司有直接“观念冲突”的孙富山,而冲突的根本就是——水利,县长支持修,民政科长反对修。
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嗯!”
点点头,孙富山不禁有些担心,或许专区因为财政有限而无法负担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但是并不意味着专员并不注重水利,谁不知道今年专区的大丰年,全是缘自于眼前这位的“远见卓实”。
“为什么?”
好奇的看着孙富山,管明棠倒是觉得有点意思,毕竟修渠从古至今都被认为是“清官的留名之政”,可眼前这会却在林县那缺水的地方,反对修渠。
“修不起!”
简单的三个字,从孙富山的嘴里吐出后,接着又是一句话。
“就是能修起,也不一定要修!”
“哦?”
这下管明棠倒是真的好奇起来了。
“为什么?”
“林县只有四十来万人,几十万亩地,一人也就一亩多地,即便是是修了渠,靠种地,老百姓也不见得能吃饱!”
孙富山看着专员,然后不无认真的说道。
“一千万修一条渠,还不如一千万办厂,办厂还有赢利,还可以再扩大,再投资,林县就那么些人,最多十年的功夫,工厂就能吸纳差不多一大半的人,一个工人可以养活一家人,到时候,自然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这一点上,孙富山到是和管明棠不谋而和,实际上,在离开林县时管明棠就给杨子泰布置了一个任务——适当移民,向外移民,并在公司于专区投资的十几家煤矿、铁矿中抽出了五千个指标给林县,而这些指标将用于安置最缺地区的百姓,帮助他们离开不再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
移民,这是管明棠提出的解决林县问题的办法,至于林县用水的问题,还是留给未来去解决吧,相比于现在用一千万解决林县的农田灌溉问题,无论是从实用还是现实的角度,管明棠都更倾向于把这笔钱投资于工业,然后适当的迁移出部分林县的百姓,从而解决一部分人的吃饭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