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合同生产意大利飞机,这意味着,即便是我们到了那,能得到实践的也仅仅只是飞机制造技术,我们得到的也仅仅只是制造技术,而北方航空技术研究所所从事的却是最尖端的航空技术研究,他们进行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应用技术研究以及基础理论研究,而这恰是中国最急需的,这又是意大利人不能够提供给我们的。”
而这正是林同骅选择北航的原因,中飞厂只是一座制造厂,而北航才是中国航空的未来啊!
“是啊,那里才是未来啊!”
感叹着,顾光复继续沿着车厢间的通道向前走着,他们两人一人拎着一个手提箱,手提箱里不仅装着衣服,还装着他们从美国带来的技术资料,即便是方才在月台站着的时候,他们也未放下手提箱,生怕箱子遗失。
在两人进入车厢后,看着缓缓后移的站台,顾光复对林同骅说道。
“同骅,你觉得那个邮政机,真的是邮政机吗?”
从昨天晚上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顾光复整整一夜都没有睡好,他一直在想着关于那架“中远邮01号”飞机的问题。
“你觉得的它不是邮政机?”
“我只是好奇,他们为什么要专门研制一架邮政机?”
顾光复有些疑惑的说道。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邮政机要么是用老旧飞机改制,要么是购买市场上的现有机型,从没有专门研制邮政机一说。”
“谁说没有呢?”
将行李箱放好,林同骅坐在铺位上,看着老同学说道。
“难道你忘记咱们在美国的时候,记不记得有一航空周刊上的报道吗?”
“航空周刊?那一期?”
诧异的看着林同骅,顾光复并没有想到那一般的航空周刊上有提到“研制邮政机”的报道,不过有关邮政机的介绍到是不少,但都是现有的成熟机型。
“do17!”
将床铺上的毛毯置于另一头,林同骅的口中吐出了一句话,
“do17?”
“你忘记了,这是德国最新型的轰炸机!do17不就是以邮政机为名义设计的轰炸机吗?而之所以称之为“邮政机”,是因为它狭窄的机身根本就不适合民用运输,所以只能用来运邮包了。”
林同骅的话,这才让顾光复想起德国的“示范”,三十年代初,重整军备成了德国政府的主要的目标,而因为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几乎所有的飞机生产厂商都在德国空军的要求下投入新一代军用飞机的设计工作。为了掩人耳目,所有的研制项目都在民用的幌子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