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周正曾经了解过,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他不评价,但对那些真诚的人,他还是比较欣赏的。
长期以德要求自身,就会减少“欲”对自身的侵蚀,欲望引发的杂念就会减少。
杂念减少了,精神自然更有活力,体现出的,就是身体更活泼,眼睛更有神,若是做到极致,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便是近道了。
道德高尚,对世间的欲望变,对环境的感知力变强,上能理解上位者的心理,下能明白黔首们感受,他们悲悯人,一言一行令人敬佩,走到哪里都有人为其鞍前马后。
并非有德之人有所要求,而是普通人被感化、被敬佩,有德之人被人们心甘情愿的簇拥起来。
在田野中,他们被农夫热情招待;在城郭,他们被世家大族奉为座上宾;在都城,连王上都要亲自接见,求疑解惑。
道德高尚的人,下大可去得。
古代本没有什么礼,但人们观察道德高尚的人,根据有德之人言行举止,制定礼仪,成为最初的礼,以此去除蒙昧,追求道德。
这些礼扩大开来,变成礼制,成为下人模仿学习的典范。
但时间久了,有德之人离开,人们追求礼制,反而忘记了初心,这便是得了术,失晾。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有德的人不知道他们有德,他们尊敬别人,做好事,不会放在心上,也不会出去彰显,整挂在嘴上。
喜欢到处彰显德行,处处按照礼仪规范、道德标准做事的人,恰恰是无德之人,因为他们可以借此彰显自己“有德”,反衬别人无德。
下,有德者居之,这是有德之人最初让人心服口服,获得别人追随,从而得到下法统,因为人们相信跟随有德之人会对他们有好处,才选择跟随。
历史演变下来,即便是再残暴的人,也要宣称自己是有德者,推行礼制,标榜“有德”。
“有德”之人,便以此占据下,意图让下人心服口服,从而坐稳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