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妇人病的药材,能种出一样是一样。
朱淑顺则要接地气些,“芦荟、荆芥、益母草、金银花、紫苏……”主打的就是一个房前屋后,起步成本低。
这也是她们回家问过家长的意见。
赵金业在门外探头探脑,“林娘子。”
林婉婉笑道:“金业来啦,赵大夫呢?”
赵金业见堂内没有病患,提脚进门,“路上遇见一位街坊,爷爷同他话呢。”
林婉婉探听情况,“赵大夫有想法没?”
赵金业摇头,“不知道,我们进城置办年货。”
林婉婉暗道,要没想法,怎么会绕到胜业坊来。只不知赵大夫想到哪一处。
过一会儿,赵大夫进门,见堂前只几个年轻人,“没病人呀!”
同行谁不清楚情况,林婉婉直言,“年前年后,谁都不想触霉头。”
赵大夫乡间逍遥日久,险些忘了,快到一年里最清闲的日子。
两人寒暄一会,赵大夫拐入正题,“王才里的庄子,两片山加起来不。只要合适的药材都可以试着种一种,看看情况。”谁知道哪片会亮。
林婉婉总觉得不会这么简单,“还有么?”
赵大夫:“若真打算种药,可以先考虑大黄和黄芪。”
直言道:“从落种到收获,少要两三年时间,却是许多方剂的主药,只要能种出来,不愁销路。”
两三年的投入,林婉婉应该能承受。而且周边山岭都曾采摘过,能适应王才里的气候。
林婉婉念念有词,“大黄黄芪汤、调胃承气汤、大陷胸汤、泻心汤……”配伍药材都极其简单,许多出自田间地头甚至厨房。
唯一可虑之处在于,在于生长周期太长。
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时间长度,比一年生的水稻麦子长,但比起千年人参,百年何首乌不值一提。
开过医馆的人就是不一样,还会考虑成本和产出,不愧是要自负盈亏的人。
林婉婉以前听过人工黄芪和大黄的名声,可以肯定,它们是能种出来的,且前景不差。
这两味作为主药,主打经济效益,其他散种的是托底。
林婉婉将赵大夫单独请到隔壁办公室商量,“赵大夫,不如这样。我出人出地出种子,你出力,合伙种药,等卖了药一九分。”
自打林婉婉想拉赵大夫入伙,就找祝明月咨询过意见,该采取怎样的合作模式。
林婉婉的优势明显,有资本有一定前瞻知识。但短板同样突出,没有实践经验。
认药采药是现学的,连菜都不会种,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