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远但放学早,仆役先把人接上再绕一段路来崇仁坊等杜若昭。
只要气不算太糟糕,兄妹俩也不用乘车,就这么走回去,既享受沿途风光,又兼顾体魄锻炼。
此情此景赵金业已屡见不鲜,暗道杜家果然不一般。
医海无涯,学医的难免要背各种大部头医书,杜若昭是师姐妹中背书最快最好的,这种赋羡慕不来。
这个时间段,恰是各家过来接孩子的时候。
家资丰厚使唤仆役,家境一般的也有亲属。
加之几个徒弟大多是医家出身,家长凑一块还能讨论下学习进度和医学问题。
无论哪方面,杜谦都插不上话,他只是一个无情的接送工具人。
林婉婉瞥见朱、谢两位大夫并肩而入,就知道今的事没完,心中大致有所预料。
想来两家私底下商量过,私下达成了某种共识。
“我们去诊室聊,金业,上茶!”
谢大夫心底默默地叹息一声,林婉婉出门将近两个月,他每要过问女儿在医馆的见闻,还要检查她的作业,实在心累不已。刚以为能喘口气,又要面临分科的难题。
老实,谢大夫愁得好几晚没睡好觉。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校
谢静徽一个女孩,入错行结果就更可怕了。
比如谢大夫本人,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擅治儿病,不过是机缘巧合治好邻一例,后头找上门的病患越来越多。
虽然闯下些名声,但若能重新选择一次,他大概不想从事儿科。
大部分患者只会哇哇大哭,旁边是家长的抱怨和吵闹,一切只能靠猜……谁干谁知道。
现在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摆在眼前。
朱大夫亦是如此,尽管他从事外伤治疗,也就是坊间常的疡医,但他并不想朱淑顺从事这一项。
得难听点,女医治疗女患才是最“安全”的选项。
市井间常受外赡哪些人,他还不清楚吗?
朱淑顺若走这一条路,不光名声受累,连钱途都受限。
于是剩下的选择只有孕产和带下病,也就是三姑六婆中的稳婆和药婆,当然两人明面上还是大夫,只是精擅的科目是这两项。
林婉婉虽不是非此即蹦选项,朱、谢两位大夫还是私下碰头,好生商量了几日。
凭借行医多年的经验,以及对后辈学业的了解程度,综合各方面考量。
赵金业敲门进入诊室,奉上三杯桂圆红枣茶。
林婉婉额外吩咐,“把淑顺和静徽叫过来。”
赵金业点头,应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