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抬了抬手,“你说吧。”
“臣将史书中有记载的关中水患尽数罗列其中,发觉了些问题。”
李淳风当年得到李世民的委任,负责撰写《晋书》,对历史资料的收集,远比任何人都要多。
李治打眼看去,都觉得有些眼晕,下意识地揉了揉眉心。
应当不是他近来风疾复发的缘故。
好在李淳风此人虽有些学究做派,在将问题阐释明白这件事上,却还是口齿伶俐的。
他伸手指向了居中的画卷:“倘先忽略掉气候不顾,只先看关中是否为都城之地——”
“秦孝公十二年,以咸阳为都城,大筑城郭冀阙,人口日增,灾害愈频。好在彼时诸国林立,关中人口比之天下之众还在少数,所以咸阳为秦都一百四十四年间,共有六次洪涝灾害。”
“但前汉定都长安以来,天下归一,关中兴盛二百年,洪涝共计三十三次。”
武清月在旁目光一亮。
在提议找李淳风之前,她原本以为对方会用上什么神棍卜卦的办法,没想到这位上来汇报,竟然是统计学的范畴。
但仔细想来,李淳风会以这等方式向李治进言,又不奇怪。
他毕竟是参与编纂史书之人啊……
李淳风不知让他被拽来万年宫的始作俑者心中种种腹诽,已接着说了下去:
“后汉国都不在长安,而在洛阳,长安因兵祸,百姓流离逃难,水患之灾几近于无,百年之间不过两次而已。”
“可到南北朝之时,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都曾以长安为国都,在此期间,四十年有水患十二次。”
“隋唐重定天下,以关中为立足之地,此地重归繁盛,水患再度增多。武德元年、武德六年、贞观三年,均有大雨连绵,继生水患。”
“以臣愚见,渭水之河只怕承载力有限,沟渠营建不足,因此——关中越是人口昌盛、民生繁茂,便越是有滋生水患之可能!”
李治听到这里,脸色已有几分不好看。
按照方今的习惯,如有大旱或是水灾,往往不是帝王问责己身,便是由朝中要员担责。
就像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