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积淀救得了几万人,对于这波及百万户人口的旱灾,依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无力感。
除非,她能将变革覆盖到更深处……
但在铜铁能用在改变生产力、制作打取水井的工具之前,又偏偏还需要用在制作对外戍防的武器之上。
她很确定,在这样的天灾面前,契丹绝不会是唯一发起动乱的。
已经蛰伏了七年之久的吐蕃,必然会想要做这个趁火打劫之人。
在很可能不会太远的战事面前,李清月已到喉咙口的很多话又不得不被吞咽了回去。
这种两难的抉择,让李敬业这等神经有些大条的人都察觉到了李清月的情绪低沉,也相当乖觉地在此等高压之下保持了沉默。
不过在途经洛阳获取补给后,他想了想还是出声安慰道:“大将军,其实这个情况也没那么悲观,您看,连太子和太子妃都亲自来到洛阳施粥赈灾,安抚流民,确保其中没有偷工减料的情况了,可见朝廷对此事还是相当重视的……”
“你这话还不如不说呢,”李素筠吐槽,“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除了能用来对外表现一番太子的仁德之外,有什么其他的好处吗?”
恐怕是没有的。
就跟当年李治想要通过发行乾封泉宝来改变私铸恶钱的情况,分明是一样的。
“行了,少说两句吧。”李清月拍了拍自己的脸颊,努力挤出了个笑容,“作为平乱凯旋之人,我们确实不该再有这等沮丧情绪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此次伤亡惨重呢。”
“我们并未让契丹得逞,祸乱边境,也算是为大唐今日局面带回了个好消息,怎能悲秋伤春!”
她也绝不能因沿途见闻,在回返中央之时还有一番软弱模样。
至于太子和太子妃在洛阳的赈灾……
虽然确实如素筠所说,乃是治标不治本的行动,但在百姓心中,这是大唐未来的天子亲自前来查看灾情,试图做出补救,也未尝不是在让一些人找回求生的信念,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件好事。
算起来,那太子妃还是个李清月曾经听过名字的人,正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
显庆年间弘农杨氏便已想借助于荣国夫人的关系,将这个姑娘和太子敲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