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提法,最早可追溯至晚清李鸿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论断:“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又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李鸿章口中的“变局”,实则是曾经的百年屈辱。
那场变局的结局,后人皆知——看看你我今日的生活就知道了。
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则指出,未来十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是国内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追赶发达国家的关键奠基期。
不同于学者们或空泛、或激进、或消沉的论调。
这篇署名“够力”(即魏子俊)的文章,甚至对接下来国内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具体建议。
张小平初读时只觉得泛泛而谈,但细品之下,越琢磨越觉得可行,仿佛作者亲眼见证过一个国家的崛起。
他猛然惊醒——连自己都能看出这些门道,那些段位更高的顾问、参谋们,必然能解读出更深层的东西。
这篇文章虽发表在《申报》,但用不了多久,引发的重视程度绝不会低于《日报》的刊载内容。
果然,没过多久,曾瑞阳的父亲就打了个电话。
要求曾瑞阳暂时罢手,不要胡乱行动。
听完张小平的详细分析,曾瑞阳满脸难以置信:“不可能吧?不是说那小子连小学都没毕业吗?能写出这种文章?”
“难说,这人要是没点真本事,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我不信!肯定是找人代笔的!乡吾宁能有这水平?小赤佬,绝对是冒名顶替!”
“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我们最好先按兵不动。”
曾瑞阳本想拒绝,但随后他父亲的电话直接打了过来。
张小平的话他可以不听,但自家老爹的指示,他不得不从。
“……是是是,是我写的。不过我文笔不行,主要论点是我提的,又请了几个文人润色,才发出去的。”
“我哪敢骗您啊?骗谁也不敢骗您啊!我就不信国内有人敢这么大胆子!”
“看法?那可太多了!比如我就觉得,您老人家做的很多事都很有必要!”
“好好好,一定,一定!我一定多写,不过这篇东西折腾了三天。您要我写新的,可能还得等两三天,而且人家《日报》也不一定用我的稿子。”
“好吧,您都这么讲了。我怎么可能还不听呢?”
“那我就努努力,争取搞点新东西出来……”
“好好好,您再见。”
和平饭店。
在远处饭店总经理、高层管理人员们,还有魏英华他们敬畏的注视下。
魏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