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卡死在发射位置上。
然后下一步,就是发射筒下方的高压水箱,会开始往发射筒内注水。
等到发射筒内的水注满之后,会打开发射筒上方的通道,使得发射筒和潜艇外的海水相通。
因为发射筒内已经注满了水,所以外部的海水不会涌入,但是能保证发射筒和外部的水压一致。”
说到这儿,路易斯中校停了一下,留给几人消化信息和思考的时间。
很显然,这个步骤相当的繁琐,无论是往发射筒内注海水,还是联通外界平衡水压。
难怪潜艇兵从发射筒之中逃生,是一个高难度,同时危险性极高的训练科目。
鱼雷发射筒的直径,尺寸是匹配鱼雷尺寸的,大约也就60厘米左右,可谓是相当逼仄狭窄。
一想到潜艇官兵们钻进这个发射筒之中逃生,孟涛立刻就想到了卡隆奥斯洞,想到了“产道”,都快要ptsd了。
而这个鱼雷发射筒不仅狭窄,逃生过程中还要往里面注水,并且要顶着强大的水压,推开舱门爬出艇外,难度更是上升了好几个台阶。
孟涛在卡隆奥斯洞中没有爬过k通道,因为他太胖了过不去。
但是从林源的描述来看,通行于k通道的难度,恐怕还要低于顶着水压,在鱼雷发射筒中前行。
潜艇官兵真不容易,孟涛对于这一兵种的敬意又增加了几分。
好在现在这种鱼雷发射筒逃生,已经比较少使用了。
在世界各国海军中,除了比较老式的柴电潜艇,还只能通过发射筒逃生外,大多都设计了专门的逃生舱。
这显然可以加大的加快逃生效率,而不是艰难的在鱼雷管中爬行。
思考了一阵,孟涛说道:“艇长,请你继续介绍吧。”
路易斯中校点点头,继续说道:“下一步,就是打开发射舱盖,然后上方的高压水流注入,将鱼雷喷出。”
这好理解,就和小朋友玩的水枪一样,用高压水流把鱼雷从发射筒之中挤出去。
“鱼雷离开发射筒之后,就会启动推动系统,在热动力系统或者电动力系统的推进下,向着目标前进。”路易斯中校介绍道:
“普通鱼雷在水下的速度大约是20米/秒,快一些的可以达到25米/秒,至于超空泡鱼雷则能达到100米/秒的速度。”
听到这儿,林源明白路易斯中校要表达什么了,他在回答孟涛的前两个担忧。
如果发射的鱼雷速度在20米/秒左右,这样的速度对于他来说,想要及时做出反应并抱住鱼雷并不是什么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