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边尘,扫荡不庭。高后吕氏,昔佐高祖定鼎,安刘祚于危倾,懿范垂光,配享玄坛。伏愿诸神歆此明禋,佑我汉旌所指,兵锋无滞,凯捷早闻。臣谨以玉帛醴粢,式陈瘗祀,惟神鉴之,尚飨!”
这是一篇十分寻常并无任何出奇之处的祭文,辞章典雅,循例祈求后土与五岳四渎、山川河流之神庇佑大汉,文末亦望陪祀的汉高后护佑大汉后世子孙。
伴随着临时担任大予乐令的荀爽轻轻挥手,令人奏响的《云翘》之乐,郑玄念诵祭文罢,高呼道:“初献!”
闻言,太子手持赤色玛瑙以及赤色绢帛,供奉于后土神位前,继而从临时担任太宰令的卢植所托漆盘中,双手端起赤色羽觞杯盛装的酒醴,供奉于后土神位前,缓缓屈膝,庄重地跪拜叩首,额头触地,久久不起,尽显虔诚。
依礼,祭祀后土母神,本应以代表土德的土黄色祭物供奉。然汉承火德,火生土,故以赤色祭物替代,亦可示其尊崇。
“亚献!”郑玄见太子仪态标准,举止娴熟,显然经多次预演,脸上不禁浮现出一丝淡淡的赞许之色,微微点头以示褒赞。
而随着郑玄的呼喊声,太尉杨赐,司徒袁隗,司空张济,这三位恰巧都身体抱恙的三公,虽略显憔悴虚弱,但仍强打精神,步伐虽有些迟缓却不失庄重,代太子以同样的祭物向五岳、四渎山川河流之神祭祀。
“终献!”
郑玄深吸一口气,高呼着,由他这位太祝令本人亲自手持祭物,神情庄严肃穆,一步一步缓缓走向陪祀的汉高后祭祀位。
而后,由太宰令卢植亲自为每一位神祇供奉太牢宴以及黍稷,再由大予乐令命乐工奏《地祇之曲》,以三百八十四人为八行八列的八佾舞规制,舞者皆执干戚跳太祖高皇帝所创之《武德舞》,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
刘辩注视着赤膊上身、手持干戚起舞的舞者们,这些人的舞姿刚劲有力,豪迈雄壮,而且其中却是不乏他所熟谙之人。
《大乐律》规定,不允许身份卑贱之人的子嗣在祭祀活动上参与祭舞,其父或为官秩六百石及以上者,或为五大夫爵至关内侯爵者。
除了父辈身份地位的要求,祭舞舞者的年龄必须在十二到三十岁之间,身高五尺以上,五官端正,且身体并无残缺之人,方可参与祭舞。
诸如光禄勋袁滂之子,时年十九岁的袁涣,虚岁三十的袁术,以及太子府一众年轻的家臣荀彧、陈群、陈登、太常刘焉的四个儿子刘范、刘诞、刘瑁和刘璋、宗正刘虞之子刘合,议郎刘表之子刘琦等,皆在舞者之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