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曌自然能看到这一点,所以她不会让洛阳的政治势力失衡,洛玄凌和洛玄云留在洛阳所发挥的作用,比去当个将军大的多。
军事终究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才是这个世界的核心。
至于洛玄凌和洛玄云为什么会成为武曌的支撑,而不是太子的,这甚至不由洛玄凌和洛玄云来决定。
洛玄云不必说,他和李唐皇族的关系并没有那么亲近。
洛玄凌虽然是坚定的保皇党,但这不代表他就站在李弘的一边,换句话说,现在最能代表李唐皇族的不一定是李弘和李治。
这说起来虽然很是别扭,毕竟天子和太子竟然都不能代表李唐皇族,似乎很奇怪,但在政治上,这实际上是成立的。
因为国朝社稷、李唐皇族、天子本人,这三者的利益,实际上并不是一致的。
朕即国家是一种非常落后且可笑的理论。
现在维持着天下局势,大唐安稳的,是武曌,只要武曌不谋朝篡位,那和她作对的反而是不顾及天下。
正如那句名言,“假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维持汉朝框架的是谁呢?
在邦周时期就有霸主政治,对于天子而言,霸主可以说是相当的僭越了,几乎夺走了天子的权威和权力,但霸主最终所维护的反而是邦周的秩序,是天子的分封制度,等到霸主制度没人玩了,天子彻底走下了神坛,诸侯相王开始了。
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武曌的话说罢之后,当即洛玄凌等人就躬身道:“臣附议!”
见到攻击被武曌轻而易举化解,其余几人也说不出其他话来,这件事便按照武曌的安排去做。
诸宰相离开后,洛君薇却没有走,而是跟着武曌走进了后殿中,她是宰相兼任礼部尚书,此番袭封以及追封事宜,几乎都是她礼部和理藩院的工作,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她是一定会很忙的。
武曌给二人倒上茶后,轻声道:“薇薇,接下来礼部会很忙,为了给你减少一些工作量,一些比较重大的事宜,我们就在这里商量掉吧,齐王和辽国公的封赏等事,就不要一次次的上奏,驳回,再上奏了。”
如果是其他人担任礼部尚书的话,那基本上就要经历几轮商议,最终才能确定结果,但武曌并不希望洛君薇在这些事情上白白花费太多的时间。
“关于齐王的追封,他本就是齐王,爵位上就没什么可追封的了,给他加扬州大都督,幽州牧,追赠太傅,谥号的话,他既然是死在了出征的路上,这些年开拓也相当有功劳,爵位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