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立功”的他立即加派人手潜入朝鲜,配合乌衣卫朝鲜百户长胡克己行事,几番布置,已有眉目。
“哦,看来千户长成竹在胸喽?”魏象枢似信非信地望着面前的这只金钱豹,他早听说过乌衣卫的手段,却从未见识过。
“您未与朝鲜君臣打过交通,不知道他们是出了名的雷声大、风雨小。若是指望这些老爷兴兵助大卫伐清,多半是指望不上的。反倒是朝鲜底层百姓中,有血性的不少。依下官之见,可煽动兵变逼迫朝王就范”,伊日毕斯不慌不忙地说,显得信心百倍。
“煽动兵变?这么说乌衣卫在朝鲜早有布置?”魏象枢听后一惊。
“钦使放心,下官已有安排。您静观其变就好”,伊日毕斯微笑着将杯中茶汤一饮而尽。
——
汉城附近的邙山是朝鲜受唐朝的影响、为表达对洛阳的崇敬和怀念而命名。大山深处,一名牙兵打扮、年约四十余的中年男人放声痛哭,“国仇之不得以报也!家乡之不得以归也!先王之恩不能忘也!而偷生异域,无以为心。悲夫~悲夫!”那人越哭越是伤心,身体颤动,若风中残烛。
莫看他身着朝鲜牙兵服装,却是汉人,乃是大明朝兵部职方清吏司员外郎王忠推之子、姓王名以文,原名王凤冈,“以文”二字乃是朝鲜孝宗大王所赐。少有勇力的王以文十余岁便跑到椵岛、跟随毛文龙大帅抗清。当时身处椵岛的辽人处境非常艰难,却以一腔血勇,誓死不降。丙子胡乱后,朝鲜降清,仁祖派朝鲜水军助清军攻打椵岛,虽然岛上的辽人拼死抵抗,终究寡不敌众,数万军民被杀,王以文成为清军俘虏,被押往沈阳(“我五代祖庠生公,崇祯丙子间,因流贼之乱,奔窜海岛,又遇虏贼,举家见执。公时年十八,凶徒爱其年少奇壮,甘言慰之,从不屈,贼义之,以夫人黄氏俱繋送沈阳”)。在沈阳,王以文遇到了充做人质的朝鲜凤林大君(后来的孝宗)李淏。李淏赞赏王以文等人不屈于清军的气节,返回朝鲜时邀请王以文、杨福吉、冯三仕、王美承、裴三生、王文祥、郑先甲、黄功八人及家眷同行。这八人的后代遂成朝鲜明朝遗民的核心,被称为“随龙八姓”。
孝宗大王一心北伐清虏、雪丁丑下城之耻,求良将若渴。这些随其回朝的明朝遗民都是毛文龙旧部,有着与清军作战的经验,在其眼中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他将这八人及亲属安置于汉城于义洞府邸旁朝阳楼附近,形成由十余户人家组成的“明人村”(“时皇朝人被俘者,十数姓同居,谓之明人村”),并将这些汉人编入军队核心之一的训练都监,经常传唤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